AI浪潮的“惊涛骇浪”:BOND 2025趋势报告揭示的空前变革与深层逻辑

2025年6月1日
AI浪潮的“惊涛骇浪”:BOND 2025趋势报告揭示的空前变革与深层逻辑

本文来自“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的340页AI趋势报告,为AI进行总结并基于我过往文章改写,我进行了一些微调。

原始报告:https://www.bondcap.com/reports/tai


当我翻开这份由BOND资本(Mary Meeker团队)标注为2025年5月的AI趋势报告,一种熟悉的、却又更为强烈的冲击感扑面而来。熟悉在于其数据驱动、洞察深刻的风格,这与Mary Meeker过往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一脉相承;更为强烈则在于,报告所揭示的AI浪潮,其速度、广度与深度,确实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经验范畴。报告以“前所未有”(Unprecedented)一词贯穿始终,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容,更是基于海量数据得出的冷静判断。

01. 空前规模与速度

报告开篇便以Vint Cerf在1999年对互联网的比喻——“互联网商业的一年如狗的一年”——作为参照,凸显出AI发展的惊人速率:如今AI用户与使用趋势的增长“实质上更快……机器能超越我们”。

这份紧迫感源于实实在在的数据。以OpenAI的ChatGPT为例,其周活跃用户在短短17个月内便实现了从零到8亿的飞跃,这一用户获取速度在消费级应用历史上堪称奇迹。更值得深思的是其全球渗透的模式:预计到2025年,即ChatGPT应用推出的第三年,其90%的用户将来自北美以外地区。相比之下,互联网花费了23年才达到相似的全球用户分布。这种“初始即全球化”的特征,预示着AI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与以往的技术浪潮截然不同。

驱动这场变革的引擎之一,是科技巨头前所未有的资本投入。报告聚焦于苹果、英伟达、微软、Alphabet、亚马逊AWS和Meta这“六大”科技公司,它们的资本支出(CapEx)正以惊人的规模持续攀升,而AI是其核心的投资方向。从2014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这六家公司的合计CapEx实现了年均21%的增长;仅2024年一年,其CapEx总额便高达2120亿美元,相较于2023年激增63%。这些巨额资金主要涌向了构建和维护支撑AI模型训练与推理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大规模数据中心、尖端芯片(如GPU和TPU)以及相关的网络和冷却系统。

与此同时,一个充满活力的AI开发者生态系统正在迅速形成并壮大。NVIDIA的生态系统在七年内吸引了超过600万名开发者,实现了6倍的增长。Google的开发者社群也迅速拥抱了其Gemini模型,一年内用户增长了5倍,达到700万。在开源领域,AI相关的GitHub代码库数量以及AI模型处理的Token(文本处理的基本单元)数量,均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这一切都昭示着AI技术的创造和应用正进入一个大众化、加速化的新阶段。

02. 技术与成本的驱动力

AI技术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并广泛渗透,其背后是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与成本结构的动态演变之间形成的微妙平衡。这构成了一种“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技术飞轮效应。报告通过一系列数据清晰地描绘了这一进程:首先,“数据为王”的理念在AI时代得到极致体现,用于训练AI模型的数据集规模在过去十五年间以年均260%的惊人速度持续扩张。其次,与数据增长相伴的是对“算力基石”的无尽需求,训练AI模型的算力(以FLOPs衡量)在同期以年均360%的速度飙升。

幸运的是,“算法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纯依赖硬件堆砌的压力。算法的持续改进使得AI模型在同等算力消耗下的性能不断提升,过去九年间,这种由算法带来的等效“有效算力”年均增长了200%。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超算竞赛”也如火如荼,领先的AI超级计算机性能在过去六年间实现了年均150%的增长。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模型迭代”速度的加快,大型AI模型的发布数量在过去四年中以年均167%的速度增加。

然而,在这幅看似一片光明的技术图景之下,潜藏着一个核心的经济矛盾:模型训练成本的高企与推理成本的骤降。训练最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成为一项极其昂贵的投入,成本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Anthropic的CEO Dario Amodei甚至预测,训练成本达到百亿美元级别的模型可能在2025年就会出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旦模型训练完成,使用这些模型进行推理(即生成内容、回答问题或执行任务)的单位成本——通常以每处理一个Token的成本来衡量——却在急剧下降。报告以NVIDIA的GPU为例,其最新的Blackwell GPU相比2014年的Kepler GPU,在生成相同数量Token时所需的能耗降低了惊人的105,000倍。在模型服务市场上,顶尖模型的推理价格在短短两年内下降了99.7%。

这种“训练贵,推理便宜”的成本结构,对AI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方面,低廉的推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AI应用的门槛,激发了开发者的创新热情,使得AI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到各行各业,正如报告所言,“对用户和开发者而言,这是礼物”。
  • 另一方面,高昂的训练成本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给模型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压力,迫使它们不断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一核心矛盾,是理解当前AI产业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

03. 盈利迷雾与竞争红海

BOND的报告对AI领域的商业化前景描绘了一幅既充满机遇又遍布挑战的复杂画卷。尽管行业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潜力,但通往可持续盈利的道路依然迷雾重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报告冷静地指出,AI领域的头部初创公司,如OpenAI、Anthropic、xAI和Perplexity等,虽然在收入年化增长率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数字——例如OpenAI的年收入预计达到92亿美元,实现了超过1000%的年增长——但这背后是同样惊人的资本投入。这些公司合计融资已接近950亿美元,并且仍在持续消耗大量现金以支持研发和市场扩张。OpenAI在2024年的估值一度高达3000亿美元,其估值与未来十二个月预期收入的比率远超传统SaaS公司的中位数水平。然而,从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的角度看,OpenAI的表现则相对处于行业中游。这种高增长、高消耗、高估值的“三高”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发展模式,即优先通过大规模投入换取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而将盈利问题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巨头凭借其强大的“钞能力”和清晰的战略聚焦,正成为AI赛道上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亚马逊、微软、Alphabet、Meta等公司,依靠其雄厚的自由现金流(六大巨头2024年合计达到3890亿美元)和庞大的现金储备(合计4430亿美元),正不遗余力地向AI领域倾注资源。在其财报电话会议中,“AI”一词的提及频率显著增加,各公司的CEO也纷纷将AI提升至公司战略的核心地位。它们不仅投入巨资进行内部模型研发,更在积极地将AI能力深度整合到现有的产品线和服务中,试图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来快速推广AI应用,从而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开源力量的崛起中国AI产业的“加速度”发展,为这场全球AI竞赛增添了更多变数。Meta的Llama系列等开源模型在性能上正迅速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闭源模型,而Hugging Face等开源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获取和使用先进AI模型的门槛。开源模型的下载量和基于其衍生的二次创新模型数量激增,对传统的闭源商业模式构成了潜在的挑战。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AI产业的全面发力。无论是在大型AI系统(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发布数量上——Epoch AI的数据显示,中国正快速逼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美国——还是在AI模型的性能与训练成本优化方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模型在性能上已接近世界顶尖水平,同时可能在训练成本上更具优势——中国都已成为全球AI版图上的一支关键力量。华为等本土半导体企业也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努力突破高端芯片制造的技术瓶颈。此外,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等AI相关应用领域的部署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投入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使得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

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整个AI产业链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 上游的芯片制造商,特别是NVIDIA,凭借其GPU在数据中心市场的近乎垄断地位,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爆炸式增长,其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已占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的25%且份额仍在持续上升。Google的TPU、Amazon的Trainium等科技巨头自研的AI芯片也在快速蚕食市场份额。
  • 中游的算力服务提供商,如CoreWeave和Oracle,通过整合和提供大规模GPU资源,为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服务,其收入也实现了迅猛增长。
  • 数据层面的服务,包括Scale AI提供的数据标注与评估服务,以及VAST Data提供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也在AI数据价值链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 应用层面,OpenAI、Anthropic等领先的模型公司主要通过API调用费和订阅服务来实现商业化。此外,面向企业用户的AI应用,如微软的365 Copilot和Salesforce的Agentforce,以及针对特定垂直行业的AI解决方案,例如医疗领域的Abridge和法律领域的Harvey,也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潜力和增长势头。然而,正如报告所警示的,高昂的研发和运营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这些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最终盈利能力仍面临严峻考验。

04. AI的物理渗透与劳动力重塑

AI技术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纯粹的数字领域,正以前所未有、且日益加速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并深刻地重塑着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报告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AI在物理世界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在交通领域,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40亿英里,而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旧金山等城市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7%,这些都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正从实验阶段走向商业化运营。在国防工业,Anduril等新兴科技公司利用AI技术赋能无人机、传感器网络等自主系统,正在重新定义现代战争的形态。在农业领域,Carbon Robotics等公司开发的激光除草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和精准打击技术,有效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或化学除草方式。在矿产勘探领域,KoBold Metals等初创企业运用AI算法分析地质数据,显著提升了寻找关键矿产资源的效率和成功率。在智能畜牧业,新西兰公司Halter开发的智能项圈,通过AI分析牲畜行为数据,帮助牧民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AI正在将物理资产转化为可编程、可优化的智能端点,使物理世界的运行更加高效和智能。

与此同时,AI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的冲击也日益显现。报告指出,AI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以Shopify和Duolingo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经公开表示将AI应用能力视为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并将其纳入招聘和绩效评估体系。高盛的研究数据显示,美国企业中AI技术的采用率正在稳步上升。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则具体量化了AI对生产力的提升效果:在客服行业,使用AI工具的员工相比未使用AI的员工,工作效率提升了14%。伴随这一趋势的是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AI相关的职位需求在过去七年内激增了448%,而传统的IT职位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

NVIDIA的CEO黄仁勋对此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断:“你不会因为AI失业,但你会因为‘会用AI的人’而失业。”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AI时代对个体技能提出的新挑战。未来,掌握和运用AI工具的能力,将不再是少数技术精英的专利,而可能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种转变不仅要求个体持续学习和适应,也对教育体系和企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05. 未来展望:智能纪元与未知变数

BOND的报告在最后部分,试图勾勒出一个AI技术加速渗透、智能无处不在的未来图景,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挑战。AI正从目前以应答式交互为主的形态,向能够更主动、更自主地理解用户意图并执行复杂任务的“AI Agent”(智能代理)演进。尽管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即拥有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通用智能水平的AI——在短期内可能仍难以实现,但它已然成为业界许多领先者追逐的“圣杯”和技术演进的远期目标。

一个尤为引人深思的展望是关于“新互联网用户”的“AI原生”体验。随着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技术(如SpaceX的Starlink项目,其全球用户数已突破500万)的快速普及,预计全球仍有约26亿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报告推测,当这些新增用户首次接触互联网时,他们所体验到的可能不再是传统的、基于图文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界面,而是一个由AI驱动的、支持多模态交互(如语音、图像、视频)的、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世界。这种“AI原生”的互联网体验,可能会彻底跳过现有的应用生态和平台层级,对当前的互联网巨头和商业模式构成颠覆性的挑战。

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变革并非坦途。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领导权之争,已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层面的竞争,更深刻地交织着地缘政治的博弈,关乎未来全球科技标准、话语权乃至国际规则的制定。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本的无序逐利,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伦理引导,可能会放大AI技术滥用的风险。报告中提及的AI技术被“武器化”的潜在可能性,例如用于制造更具欺骗性的虚假信息、发动更隐蔽的网络攻击,或是加剧社会偏见和歧视,都为这场变革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在拥抱AI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有效管控其潜在风险,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将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结语:AI革命“奇点”前夜的深思

BOND资本的这份AI趋势报告,凭借其翔实的数据支撑和冷静的分析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重塑世界的宏大画卷。从个体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到企业的核心商业逻辑,再到国家之间的科技实力对比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AI的影响无远弗届,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堪称空前。

在我看来,这份报告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揭示了AI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例如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全新产业的催生、以及人类认知和创造能力的极大延伸——更在于其深刻揭示了这场革命性变革所固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一方面是令人振奋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则是高昂的研发与部署成本、日益白热化的全球竞争(特别是中美两国以及开源力量的崛起)、尚不明朗且充满挑战的商业化盈利路径,以及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伦理与安全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AI浪潮中需要我们审慎导航的“惊涛骇浪”。

正如互联网的普及在过去三十年间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AI技术也必将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塑造未来三十年乃至更长远的人类社会。BOND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窗口。它既像一份动态更新的路线图,指引着技术演进的前沿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场景;又像一声发人深省的警钟,提醒我们时刻关注并积极应对其中潜藏的风险与挑战。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技术奇迹的惊叹与向往,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和责任担当。这,或许正是这份来自2025年视角的前瞻性报告,在当前这个AI革命的“奇点”前夜,希望传递给我们的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信息。